东方市高排村符氏是海南第一进士符确后裔吗?

高排村符氏是北宋苏东坡学生海南第一进士符确后裔吗?

——东方市高排村采风小记

—————

文图/刚峰

​从高排村出来,那一抹蓝天白云,将东方市南端十余里海边的这个古村,染上了一片青绿,顿时释怀了我的心绪。

符氏,乃排列海南第五的大姓​,符确作为正史记载被朝廷开科取士海南第一人,名垂千秋。然,符确后裔有几支?特别是符确晚年归隐昌化江畔赤坎村兴堂办学死后墓葬居侯村,而散落在昌化江两岸与感恩平原黎汉符氏村庄比比皆是,成为东方市境内第一大姓。

​他们都是符确后人吗?

高排村符氏五甲祠堂

​ 走东方挖遗史,对我而言最想解开的就是隐匿乡村千年的符确生平以及后裔们的轶事。然而,种种原因,几次下东方却没有踏进符氏村看符氏族谱探符氏乡贤故事。特别是距八所镇十里之近的高排村,不仅是市郊符氏大村,更是因为村中乡贤符乃雄乃曾经的琼山市委书记,为府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令我尊敬。且符书记退休归乡后又为村中祠堂建设及宗亲文化研究发掘贡献余力,无论如何却值得晚辈的我,一介研究推广海南文化的布衣,来到东方,应该进村参访并致意。

​ 于是,昨天上午在感城镇刘镇长安排下我在村支书陪同下走进高排村并参访了符氏五甲祠堂。

这是一座仿文庙规格所建的乡村符氏祠堂,其风格、结构、楹联、壁画等充满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祠堂两边庑廊石碑记载了符氏一脉的来龙去脉。祖先牌位两侧柱上,依然还保存符乃雄祖父的楹联。

翻阅随同而来的阿叔带来的民国七年老族谱,查到了开村基祖大治公的确是符确的直系后裔,为符确公的曾孙。南宋时期从赤坎村迁徙过来,其墓就葬在村中龙泉井边,至今巳有八百多年。

阿叔带来族谱

符氏民国老谱

这是符氏祖墓群,依族谱记载,不仅葬有开基祖大治公及祖上三代墓(可惜无碑);而且,还葬有从宋至民国许多公。从文物的角度应该列入市保单位。

高排村符支书带我看村井

符乃雄书写村中龙泉井碑文

符氏祖墓群

高排村符氏开基大治公墓

此次扫村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符氏并非开村首姓。我就高排村名称来历现场电话咨询现居海口原美兰区史志办村中乡贤符赞兄,得知,符氏并非开村始姓而是高姓。排乃古时军队编制,故而得村名。换句话说,高排村就是高氏驻军而繁衍成村。

那么问题就来了。八百年前符确的后人为什么要从赤坎村迁到高氏的兵营来居住?历史太久远呐,正史没有记载,族谱也无从考究,似乎难以有结论。但是,无独有偶。从已逝的千年历史公案中,我却推测出两姓紧密关系。

高排村路口

高排村文化墙

那便是,北宋政府于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在现在东方市东河镇的中方村边设立了一个名叫镇州的历史。且此州设立后,原在琼州的琼管安抚司和靖海军节度使衙门都搬过来了。而,这个首任镇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就是福建莆田人叫高天宜。此人,便是高氏迁琼始祖,死后墓葬在文昌市潭牛镇的青山岭。

我在东方村采风

俄贤岭

北宋镇州图

镇州故城遗址

据《迁崖九十一姓始祖》记载,迁琼始祖高天宜,福建莆田人,宋徽宗三年进士,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任琼州靖海军节度使兼经略安抚司安抚使任后,落籍文昌。政和元年,因宰相蔡京死,镇州便被撤裁,高太守怎么会落籍文昌便不知了。但他在任镇州太守第二年,朝廷在镇州设贡院开科取士,所辖区昌化人苏东坡学生符确考中举人,而且是第一名史称“镇州解元”,却有正史佐证。符确后又进士及第先后任韶州、化州太守,辞官后归隐昌化赤坎村(今东方市四更镇)建“兴贤堂”授课教化乡民,使得此村在南宋又横空出世了一位进士名赵荆有墓可证。

赤莰村兴贤祠

符确墓碑

符确墓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符确作为本地考生,应该是当时镇州高太守的学生,两姓之间的关系肯定很密切。只是,镇州四年后被撤销了,高太守也留在了海南,高排村的高氏是否是太守的直系后裔?如果是,那高排村高符两姓和睦相处成村,一切都说的通。如果不是,那村中高氏来自何方,为何宋朝时来此开村?要解开这个谜团,只能从高氏的族谱了来查证。

我手上没有高氏族谱,但是从网上的零星资料可知。高太守的父亲名高可仁,他是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从福建莆田到昌化军任知军。那时的海南岛归广南西道管,广南西路的首府在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为福建人王祖道。他是宰相蔡京的老乡与马仔,在他曾任四年知州时,为拓疆守域于大观元年即1107年,在广南西道设了四个少数民族的特区。其中在海南岛黎族中心地带的俄贤岭山下设置“镇州”。镇州设立时,下辖龙门、感恩、四达三县,治所设在龙门(今东方市中方村),成为当时海南名义上的政治军事中心。

中方村

我不知道昌化知军高可仁与桂州知州王祖道和蔡宰相的关系,但同为福建老乡应该关系密切。总之,他的儿子出任了镇州太守,成为岛西南最高的行政与军事长官。

从北宋大观元年至政和元年(1107~1111年)镇州撤销这四年任内,昌化知军高可仁的儿子高天宜,对镇州黎区做出了什么政绩。但从正史中推测,高太守贯彻朝廷旨意,将辖区内的黎区作为中原王化教育的典范之地,办学育人实施礼乐汉化成绩应该斐然。从现在的东河镇辖区内的美孚黎汉化程度所形“龙被”技法与黎锦中的汉字、鹧鸪茶烹饪与花梨之乡亦可佐证。特别是镇州贡院横空出世了以符确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举人,更可证明高家对海南的贡献。

黎锦中的汉字

东方黎家锦传承人

美孚黎族黎锦

正是因为有高家对海南文化的这份独特贡献,让本土以符氏为代表的士族阶层追遂高家耕读传家,便成为一种可能。这或许就是高排村,高氏开村符氏后入,两姓和睦共生,相敬相帮,繁衍生息至今的原因。

东方市境内的高氏一直没有找到渊源跟他们对接。但据相关资料,镇州被裁后,高天宜到琼州任职。致仕后落籍在文昌仓台村。到了明代初期,高天宜有一支后裔又从文昌县南迁到昌化县和感恩县。这支高氏在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出了癸卯科举人高坚,成为感恩县历史上的7位举人之一。

文昌高天宜墓

东方市高氏祖墓坊

据说,高氏一族在感恩县可谓是书香门第,一方望族。明清两朝,涌现出了岁贡高维屏、高仰之、高庆长、高玉华和清咸丰辛酉科拔贡高耀元等。特别是乡贤高仰之在明朝崇祯年间以功德而入祀乡贤祠,成为感恩县历史上有功德而入祀乡贤祠的16 个人之一。

《感恩县志》明朝七举人

但是,高排村符氏是南宋时迁入,早于符氏开村的高氏也应该是南宋之前。这支比明初从文昌迁入感恩的高氏要早,他们是否就是高太守世袭的后裔军户,而被朝廷荫庇留下来镇守岛西?

从地理位置来看,高排村北边上的十所村是明朝洪武年间昌化千户所派来屯边的第十百户所的军户,讲的是军话,而高排村讲的是海南话。海南话既是闽南方言的分支,以文昌话为中心。高排村就是文昌从东过南至岛西最后海南话的边界。而符氏祖村昌化江畔的赤坎村,讲的却是哥隆话。从民系族群与方言来看高排村的方位,或许能窥见千年东方人文历史的厚重奥秘。

昌化江畔

高排村前海榆西线

十所村古井

听说高排村中还有高氏村民,可惜没相遇。期待日后能联系,看到高氏族谱,一并解开,高符两姓始祖结缘而延绵千年的人文历史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海之南 » 东方市高排村符氏是海南第一进士符确后裔吗?

赞 (0)